一、生产许可证造假的判刑标准
生产许可证造假可能涉及多种犯罪,其中最常见的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根据《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这里的“掺杂、掺假”,是指在产品中掺入杂质或者异物,致使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或者产品明示质量标准规定的质量要求,降低、失去应有使用性能的行为;“以假充真”,是指以不具有某种使用性能的产品冒充具有该种使用性能的产品的行为;“以次充好”,是指以低等级、低档次产品冒充高等级、高档次产品,或者以残次、废旧零配件组合、拼装后冒充正品或者新产品的行为;“不合格产品”,是指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规定的质量要求的产品 。
另外,如果生产许可证造假涉及到特定行业,如药品、医疗器械等,还会触犯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例如,在药品生产中未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而进行生产销售假药的行为,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22年修订)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定罪量刑,可能面临更严厉的处罚,包括较长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如果涉及严重危害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情况),同时还会处以高额罚金或没收财产等处罚 。
二、生产许可证造假相关法律案例
(一)药品行业案例
沧州市任丘市源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销售假药案
- 在2021年8月,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根据群众举报,对源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现场检查。经查,该公司在未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和药品批准证明文件情况下进行生产销售假药的行为。2023年7月,任丘市人民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22年修订)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判决该企业法定代表人佟某、企业监事韦某、徐某犯生产、销售假药罪 。
高某未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生产药品案
- 在2018 - 2020年9月,被告人高某为获取非法利益,在未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在广东省普宁市南亨里其住所内,用中药材首乌、甘草、大茴和西药溴已新、土霉素片、复方甘草片、磷酸氢钙咀嚼片、醋酸泼尼松、马来酸氯苯那敏等进行非法生产活动。这一案例表明,在药品行业,生产许可证造假进行生产的行为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
(二)医疗器械行业案例
绍兴颜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不符合产品技术要求医疗器械案
- 浙江省药品稽查局根据投诉举报线索,组织绍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绍兴市柯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绍兴颜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现场检查,并对当事人生产的第一类医疗器械“液体伤口敷料”抽样检验。经检验,在产品中检出备案产品技术要求以外成分。经查,当事人生产不符合经备案产品技术要求的医疗器械“液体伤口敷料”,涉案货值金额 元。虽然没有明确提及生产许可证造假,绍兴市柯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八十六条第一项规定,责令当事人改正违法行为,并对当事人处以罚款4200000元的行政处罚 。
广州市富太医疗美容仪器有限公司生产未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第三类医疗器械案
-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广州市富太医疗美容仪器有限公司进行日常检查。经查,当事人生产未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第三类医疗器械“塑拉提”和“面部女王”,涉案货值金额29600元,违法所得17600元。这一案例中企业生产未取得相关证件的医疗器械,类似于生产许可证造假的违规行为,广州市白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八十一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对当事人处以没收涉案产品、没收违法所得17600元、罚款490000元的行政处罚 。
三、不同地区对生产许可证造假的判刑差异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完善统一法律适用机制,杜绝不同地区办案标准的不合理差异,避免“类案不同判”等法律适用不统一问题 。在生产许可证造假判刑方面,虽然全国有统一的法律框架,
在一些发达地区,可能由于执法资源相对充足、法治意识较高等因素,对于生产许可证造假的打击力度可能更大,在证据收集、案件审理速度和判决执行等方面可能更为高效。例如,在经济发达地区,对于涉及生产许可证造假的企业,可能会更快地进行查封、扣押相关产品和设备,在量刑时也可能更倾向于按照法律规定的上限进行判决,以起到更强的威慑作用。
而在一些相对欠发达地区,可能会受到执法资源、专业人才等方面的限制。例如,在一些偏远地区,、调查取证困难等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会有明显的判刑差异,各级法院都需要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判决。并且,随着司法改革的推进,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例如,上级法院会通过发布指导性案例、组织跨地区的专业法官会议等方式,促进不同地区在生产许可证造假等案件的法律适用标准统一。
四、生产许可证造假判刑的影响因素
(一)造假行为的危害程度
对消费者健康和安全的影响
- 如果生产许可证造假涉及的产品是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与消费者健康和安全密切相关的产品,那么一旦这些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可能会对消费者的身体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危及生命。例如,假劣药品可能无法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反而会加重病情或者引发新的疾病;不合格的食品可能含有有害物质,导致食物中毒等情况。这种情况下,造假者往往会面临更严厉的判刑,因为其行为的危害后果非常严重。
对市场秩序的破坏程度
- 生产许可证造假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如果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会影响合法企业的生产经营,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例如,造假企业通过生产许可证造假生产低价劣质产品,可能会挤压正规企业的市场份额,导致市场上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如果这种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涉及范围广、影响大,如在一个地区或者一个行业内造成了严重的市场混乱,那么造假者也会受到较重的处罚。
(二)造假的规模和金额
生产销售的数量
- 生产许可证造假后生产销售的产品数量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生产销售的数量巨大,意味着造假行为的影响范围广,更多的消费者可能会受到侵害。例如,一个造假企业生产了大量的假冒伪劣电器产品,并销售到全国各地,这种大规模的生产销售行为会比只生产少量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受到更严厉的处罚。
涉及的金额大小
- 与生产销售数量相关的是涉及的金额大小。根据《刑法》中关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规定,销售金额不同会对应不同的量刑标准。如果造假企业通过生产许可证造假生产销售产品的金额达到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那么其面临的刑期和罚金都会相应提高。例如,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三)造假者的主观故意和认错态度
主观故意程度
- 如果造假者是明知故犯,故意伪造生产许可证进行生产销售活动,其主观恶意较大。例如,一些企业为了追求高额利润,明知自己没有合法的生产许可证,仍然冒险进行生产,这种情况下,在判刑时会被视为情节严重的因素。相反,如果是因为一些误解或者被误导而出现生产许可证方面的问题,主观故意程度较低,判刑时可能会有所区别。
认错态度和补救措施
- 造假者在被查处后的认错态度和是否采取补救措施也会影响判刑。如果造假者能够积极配合调查,主动承认错误,并且采取措施召回已经销售的假冒伪劣产品,减少对消费者和市场的损害,那么在量刑时可能会被酌情从轻处罚。例如,一些企业在被发现生产许可证造假后,主动向消费者道歉,赔偿消费者的损失,并积极配合监管部门进行整改,这种情况下,法院在判决时可能会考虑这些积极因素。
五、如何辨别生产许可证真假及造假判刑依据
(一)辨别生产许可证真假的方法
-
- 对于大多数生产许可证,例如,在食品生产许可证方面,查询企业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等信息。如果查询结果与企业提供的信息不符或者查无此证,那么很可能是生产许可证造假。对于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通过输入企业名称、许可证编号等关键信息,可以核实许可证的真实性。
检查许可证的格式和内容
- 合法的生产许可证有特定的格式要求。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为例,生产许可证分为两种格式,一种是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受理通知书,带有“许办”字样,有效期6个月;另一种是工业产品生产正式许可证,有效期5年。如果许可证的格式不符合规定,如有效期标注错误、缺少必要的标识等,可能是假证。同时,还要检查许可证上的企业名称、地址、产品范围等内容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如果存在明显的不符之处,也可能是造假的生产许可证。
核实发证机关
- 不同类型的生产许可证由不同的发证机关颁发。例如,药品生产许可证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食品生产许可证由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颁发。要核实生产许可证上的发证机关是否正确,如果发证机关不存在或者与产品类型不匹配,那么该生产许可证可能是伪造的。
(二)生产许可证造假判刑依据
法律法规条文
- 如前面所述,生产许可证造假可能涉及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等相关罪名,其判刑依据主要是《刑法》中的相关条文,如《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量刑标准。对于特定行业的生产许可证造假,还会依据该行业的专门法律法规,如《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在生产许可证造假情况下的违法犯罪行为界定以及相应的处罚措施。
司法解释和相关规定
-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司法解释对于生产许可证造假判刑也具有重要的依据作用。例如,《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中的一些概念进行了明确解释,如“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合格产品”等概念的界定,这有助于在具体案件中准确判断是否构成犯罪以及确定量刑幅度。同时,一些地方也可能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出台一些关于生产许可证造假等相关问题的规定,但这些规定不能与国家法律法规相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