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好顺佳集团
2024-10-17 08:55:34
3315
内容摘要:建筑行业资质淡化的原因建筑行业资质淡化主要有以下原因:政策导向:自2014年7月首次提出坚持淡化工程建设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
建筑行业资质淡化主要有以下原因:
政策导向:自2014年7月首次提出坚持淡化工程建设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改革方向以来,资质改革不断有重磅文件出台,政策上推动了资质的淡化。例如,2014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颁布《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坚持淡化工程建设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改革方向。
资质管理问题:过去建筑企业资质管理制度不够成熟,资质标准未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能力和实力,存在造假申报资质的现象,大批名不副实的企业充斥建筑市场,破坏了竞争环境,使得资质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申请成本过高:资质申请过程极大增加了企业管理成本。为了包装申报材料,部分企业选择与中介机构合作,利用会计事务所对财务报告进行粉饰,网上挂证“聘用”技术人员及为其缴纳社保等,花费上百万甚至上千万。
考核指标繁琐:考核指标的繁琐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使施工技术能力和资金保障能力成为考察企业承接业务能力的重要标准。对于资金保障能力的考察,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制表”企业,都耗费了大量精力,结果的真实性也难以保障,对审查人员也是一种考验。
专业类别限制:专业类别设置过多,制约了企业经营。关于先有业务还是先有资质的问题,困扰着大批建筑企业。申报资质需要有业绩,但承接业务又需要出示相关资质,由此出现业主有意拆解工程,致使总包方与分包难以协调的现象。
建筑行业资质淡化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对企业的影响
减轻负担:改换证审查为简单换证,换证中取消对于资产、人员的实质审查,给建筑企业换证减负。取消对企业资产的考核,取消主要人员考核,企业可以节省大量社保费用。
门槛变化:淡化资质意味着进入门槛的变低,但对于已经拥有多个一级、特级资质的大型建筑企业来说,淡化资质不等于取消资质。资质改革后更是抬高了总承包资质的门槛,当总包资质越来越难申报,就会造成物以稀为贵的局面。
竞争加剧:资质淡化会加剧建筑行业的竞争程度,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尤其是乙级建筑企业资格证书内的企业变多,对于建筑人员的要求更加细化,企业应不断优化内部人力资源。
对个人的影响
国内案例
2014年11月,住建部将专业承包资质由60个压缩至36个。
2015年,住建部取消《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中关于国家级工法、专利、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项、工程建设国家或行业标准等考核指标要求,对于申请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的企业,不再考核上述指标。
2017年4月,住建部正式取消园林绿化资质。
2017年9月,取消工程咨询、物业管理一级、地质勘查等资质。
住建部印发《关于培育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取消建筑施工劳务资质审批,设立专业作业企业资质。
住建部发布了关于废止《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机构资格认定办法实施意见》的通知。
国外情况
未涉及国外建筑行业资质淡化的具体案例。新的建筑业企业资质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推进建筑行业资质的淡化,采取了以下措施:
简化流程:不断简化建筑资质办理流程,如2020年《施工企业资质改革压减征求意见》将继续淡化建筑资质,大幅度压减了工程设计类资质和施工资质,压减比例达到70%。
调整标准:对资质标准进行调整,如将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调整为施工综合资质,取得原10类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中的任一类,即可换发综合资质。
优化管理: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做好建设工程企业资质认定事项压减工作,简化资质申请材料和流程,取消部分资质,整合相关资质,降低资质等级等。
建筑行业资质淡化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简化弱化: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逐渐简化弱化是必然的方向,对可由市场自主选择、行业自律进行调节的企业资质类别予以取消。
强化个人执业资格:在淡化企业资质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个人职业资格管理,健全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加快推行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制度,更多通过市场机制约束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行为。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持续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例如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严查企业资质管理,主要针对非法挂证、人证不统一、社保重复不对应等问题进行动态抽查。
注重信誉和业绩:未来资质改革将重点考核企业信誉和业绩等指标。试点开展对信用良好、能够提供全额担保的企业,取消承揽业务范围资质限制。企业经营的核心是信誉与业绩,这是资质将引导的方向。
张总监 13826528954
限时领取创业礼包
所有服务
您的申请我们已经收到!
专属顾问会尽快与您联系,请保持电话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