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许可证无证生产的定 相关法律规定
许可证无证生产是指企业或个人在未依法取得相关生产许可证的情况下,进行需要许可证管理的产品生产活动。
对于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国家对生产重要工业产品的企业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例如,一些涉及到公共安全、人体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的工业产品需要获得生产许可证才能进行生产。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确保产品质量、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等。如果企业违反规定进行无证生产,就触犯了相关的法律规定。
同时,根据《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国务院决定的规定,从事无证无照经营。这里的无证经营包含了许可证无证生产这种情况。经营者未依法取得许可从事经营活动的,由法律、法规、国务院决定规定的部门予以查处;法律、法规、国务院决定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部门予以查处。这些规定明确了无证生产行为的监管主体,为后续的查处提供了依据。
二、无证生产需要移送的条件和程序
(一)移送条件
涉嫌犯罪
- 当无证生产行为涉及的金额巨大、情节严重,可能构成犯罪时需要移送。例如,在一些生产伪劣产品的无证生产案件中,如果产品质量严重不合格,并且生产规模较大、涉及金额达到刑法中关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等相关罪名的立案标准,就应当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于《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中涉及的无证生产行为是否属于“其他非法经营活动”,法律法规及有关司法解释均未有明确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是否涉嫌犯罪,如生产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是否有主观故意等。
超出本部门管辖范围
- 如果在查处无证生产过程中发现该案件属于其他部门的管辖范围,就需要进行移送。例如,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如果某个无证生产行为涉及的产品监管部门不是当前查处部门,并且有明确的其他部门负责审批和监管该类产品生产许可证,那么应当移送。比如,涉及食品生产许可证的无证生产,应由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查处,如果最初由其他不相关部门发现,就需要移送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
存在特殊情况或复杂因素
- 当无证生产案件涉及跨地区等复杂情况,本地部门难以独立处理时,可能需要移送。例如,无证生产企业的总部在外地,而本地只是其生产销售链条中的一环,本地部门在查处时可能需要将案件移送至企业总部所在地的相关部门,以便从源头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处理。
(二)移送程序
内部审批与整理材料
- 查处部门在发现需要移送的情况后,相关执法人员要将无证生产案件的情况进行详细汇报,包括案件的基本情况(如无证生产企业的名称、地址、生产产品的种类、无证生产的时间跨度等)、证据材料(如现场检查记录、产品抽样检测报告、证人证言等)、初步认定的违法事实和可能涉及的移送原因(如涉嫌犯罪、管辖权问题等)。经过内部审核批准后,要对案件材料进行整理,确保材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这些材料将作为移送的依据。
通知被移送部门
- 查处部门要以书面形式通知被移送部门。通知内容应包含案件的详细信息,如上文提到的基本情况、证据材料、违法事实认定等。同时,要明确移送的理由,例如是因为涉嫌犯罪符合《刑法》某条款规定,还是因为管辖权问题依据某法规应由被移送部门管辖等。并且要附上相关的证据材料副本,确保被移送部门能够全面了解案件情况。
移送交接
- 在通知被移送部门后,双方要进行移送交接工作。这包括对案件材料的正式移交,被移送部门要对接收的材料进行核对,确保材料齐全。同时,双方可以就案件的一些特殊情况进行沟通交流,例如查处部门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尚未解决的疑问或者需要被移送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等。在交接完成后,一般要制作移送交接记录,记录移送的时间、地点、移送人员和接收人员等信息,以备后续查询。
三、许可证无证生产移送的案例分析
(一)A化工厂无证生产工业甲醇案
在A化工厂无证生产工业甲醇案中,甲市质监局经查明认定A化工厂已构成无证生产工业甲醇的违法行为。A化工厂在听证会上以“精甲醇”不是工业甲醇作为陈述申辩的理由,并提交了行业协会出具的证明材料。但经甲市质监局书面请示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确定涉案的“精甲醇”即为工业甲醇,依法应当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 在此案例中,如果该无证生产行为涉及的金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例如产品质量存在严重问题并流入市场造成了较大危害,可能就会涉及到移送问题。如果达到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立案标准,就应当移送司法机关。假设该化工厂无证生产的工业甲醇数量众多,并且由于产品不合格导致使用该甲醇的企业发生了安全事故,造成了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这种情况下就符合移送的条件,应当将案件移送至公安机关等司法机关,按照刑事诉讼程序处理。
(二)XX科技有限公司无证经营食品案
2018年7月,武侯区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发现XX科技有限公司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从事食品服务经营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对其作出了罚款人民币5万元的行政处罚。
- 假如在后续调查中发现该公司的无证经营行为并非仅仅是未取得许可证这么简单,而是涉及到更为严重的情况。例如,发现该公司无证经营的食品非法,可能涉及到走私或者制假售假等严重违法行为,并且数额巨大或者存在危害公众健康的重大风险,这种情况下就应当考虑移送。如果涉及到走私食品,就需要将案件移送至海关等相关部门;如果是制假售假涉嫌犯罪,则要移送至司法机关处理。
四、相关部门对许可证无证生产移送的处理方式
(一)公安机关
刑事立案侦查
- 当无证生产移送至公安机关且符合刑事立案标准时,公安机关会启动刑事立案侦查程序。例如,在涉及无证生产伪劣产品的案件中,如果产品质量严重不合格并且生产销售金额达到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立案追诉标准,公安机关会对无证生产企业或个人的生产场所、仓库、销售渠道等进行全面侦查。他们会调查无证生产的规模、参与人员、生产销售的过程等情况,收集相关的证据,如生产记录、销售台账、证人证言等。
采取强制措施
- 根据侦查情况,公安机关有权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如果有证据表明无证生产企业的负责人或者主要责任人涉嫌犯罪,公安机关可以对其进行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防止其逃避法律追究。同时,对于与无证生产相关的财产,如生产设备、原材料、产品等,可以进行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以保障后续可能的刑事处罚执行或者受害者的赔偿需求。
(二)其他相关监管部门
重新审查与处罚
- 当无证生产案件在部门之间移送后,接收部门会重新审查案件情况。如果是从一个监管部门移送至另一个监管部门,例如从工商部门移送至特定产品的行业监管部门,接收部门会根据自身的监管职责和相关法律法规重新评估案件。如果确认存在无证生产行为,会依据本部门的执法权限进行处罚。比如对于无证生产药品的企业,药品监管部门在接收移送案件后,会根据药品管理的相关法规,对企业进行罚款、责令停产停业、吊销相关许可证等处罚。
后续监管与规范
- 相关监管部门在处理移送案件后,还会对企业进行后续的监管与规范。对于曾经存在无证生产行为的企业,监管部门会加强对其的监督检查频率,确保其在整改后能够合法合规生产。例如,在对无证生产食品的企业进行处罚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会定期对企业进行回访检查,检查企业的生产条件是否符合要求、是否依法取得了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是否合格等,以防止企业再次出现无证生产等违法行为。
五、如何避免许可证无证生产及移送问题
(一)企业自身层面
加强法律法规学习
- 企业应组织相关人员学习生产许可证管理的法律法规,了解哪些产品需要生产许可证以及如何申请。例如,企业可以定期开展内部的法律培训课程,邀请法律专家或者行业监管部门的人员进行讲解。对于一些新成立的企业或者准备进入新行业生产的企业,更要提前深入研究相关法规,确保自身的生产活动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进行。
建立内部合规管理机制
- 企业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合规管理机制。包括设立专门的合规管理部门或者岗位,负责监督企业的生产活动是否符合许可证要求。在生产流程中,要设置多个合规检查节点,例如原材料采购环节要检查供应商是否具备合法资质,生产环节要检查是否按照许可证规定的标准和范围进行生产,产品出厂环节要检查是否经过了必要的检验检测等。可以有效避免无证生产行为的发生。
及时办理许可证及相关手续
- 企业在开展生产活动前,要及时向相关部门申请生产许可证。在申请过程中,要按照要求准备好各项申请材料,如实填写申请信息。如果企业的生产条件发生变化,如生产地址变更、生产工艺改进等,要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并办理许可证的变更手续。例如,食品企业如果更换了生产车间的地址,就需要重新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或者办理地址变更手续,以确保生产许可证与实际生产情况相符。
(二)政府监管与社会层面
加强宣传与引导
-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生产许可证制度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向企业和社会公众宣传无证生产的危害以及合法生产的重要性。、社交媒体、线下宣传活动等方式进行宣传。例如,市场监管部门可以定期发布无证生产的典型案例及处罚结果,起到警示作用;同时也可以开展政策解读活动,为企业答疑解惑,帮助企业了解生产许可证的申请流程和管理要求。
优化审批与监管服务
- 政府部门要优化生产许可证的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减少企业办理许可证的时间和成本。例如,推行网 批、一站式服务等模式,让企业能够更便捷地申请许可证。在监管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管体系,采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企业生产活动的动态监管。例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对一些高风险行业的企业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鼓励社会监督与举报
- 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对无证生产行为进行举报。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举报奖励制度,对举报无证生产行为的举报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要保护举报人的隐私和安全,确保举报人不会因为举报行为而遭受打击报复。例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可以设立举报电话、邮箱等举报渠道,对举报人提供的无证生产食品企业的线索进行及时调查处理,并按照规定给予举报人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