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好顺佳集团
2024-11-04 09:11:20
1525
内容摘要:企业资质改革的背景和原因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因为政企不分,企业对员工有很强的约束...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因为政企不分,企业对员工有很强的约束力。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员工流动频繁,企业对员工的约束力减弱,以企业资质等级来衡量完成工程项目业务能力水平变得不准确。
现有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企业资质等级不能准确反映完成具体工程项目的能力。由于挂靠及人员流动等原因,企业申报资质时的技术人员情况与实际可能不符,派往具体项目的人员能力也可能参差不齐,导致企业资质等级高不一定代表完成具体项目的能力强。
具体从事工程建设活动的个人行为失控。在企业资质管理制度下,政府对个人执业行为的监管依赖企业,而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对员工的约束力主要靠经济利益,对个人行为的监管无力,责任追究难以落实,容易出现违法行为,威胁工程质量和安全。
引发建筑市场混乱。企业资质等级成为业务能力和投标资格的唯一评判标准,导致资质买卖、挂靠等现象普遍,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大幅压减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类别和等级
将部分专业划分过细、业务范围相近、市场需求较小的企业资质类别予以调整合并,将层级过多的资质等级进行归并压减。改革后,现有的593项企业资质类别和等级将压减至245项,整体压减幅度高达59%。
放宽准入限制,激发企业活力
精简企业资质审批条件,重点放宽资金、人员、业绩、技术装备等指标要求,大幅放宽准入限制。
下放审批权限,方便企业办事
除最高等级综合资质和需跨部门审批的资质外,将其他等级资质下放至省级及以下有关主管部门审批。同时加强对试点地区的监督指导,对存在违规审批的,严肃处理并收回审批权。
优化审批服务,推行告知承诺制
加快推行资质审批告知承诺制,大幅削减不必要的证明材料,全面实行全程网上申报和审批,大幅提升企业资质审批的规范化和便利化水平。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保障工程质量安全
加大审批后动态监管力度,积极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个人职业资格管理,建立个人执业责任保险制度。
完善招投标制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继续完善招投标制度,优化调整招标条件设置,引导建设单位更多从企业实力、技术力量、管理经验等方面选择企业,推行工程担保和保险制度。
对特级资质企业
将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调整为施工综合资质,取得原10类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中的任一类,即可换发综合资质。取得综合资质的企业,可承担各类别、各等级施工总承包业务,不再申请或持有其他施工资质,资质优势更加明显,市场竞争力增强。
对一级、二级、三级资质企业
资质准入门槛降低,三级资质企业、有意向新申请资质的企业可直接换发“乙级证书”,相应地,可承接工程范围大大增加。但对于原二级企业来说,竞争压力增大,市场份额可能受到挤压。
对建筑行业整体
促进市场竞争。除特级资质企业外,其他等级的资质企业都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市场竞争格局将发生变化。
推动行业整合。资质改革可能促使一些小型企业通过合并、重组等方式提升自身实力,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引导企业提升实力。企业需要更加注重自身的技术创新、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案例一:某建筑企业通过资质改革实现业务拓展
某建筑企业在资质改革前,由于资质等级限制,只能承接一定规模和类型的工程项目。在资质改革后,该企业成功获得了更高级别的资质,能够参与更多大型项目的投标和建设,业务范围得到了显著拓展。
案例二:某地区建筑行业因资质改革提升整体水平
在某地区,资质改革促使当地建筑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同时,改革也吸引了更多优质企业进入该地区市场,推动了整个地区建筑行业的发展和水平提升。
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新规定对人员的要求细化,企业应培养自有人员,摒弃外借、挂靠等不利方式,确保人员数目和梯级符合要求。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确保企业在资质改革后的市场环境中能够高效运作。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以满足资质改革对企业技术能力的要求。
注重信用体系建设
遵守法律法规,规范市场行为,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信用等级,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
关注政策动态
及时了解资质改革的相关政策和实施细则,根据政策变化调整企业发展战略。
张总监 13826528954
限时领取创业礼包
所有服务
您的申请我们已经收到!
专属顾问会尽快与您联系,请保持电话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