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假生产许可证的食品案例
在食品行业中,存在不少涉及虚假生产许可证的案例。例如,案涉白酒作为预包装食品,其标签标示的生产厂家及生产许可证号均为虚构,属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并且该酒业公司已被其唯一自然人股东钟某注销。还有A食品商行经营伪造生产许可证编号食品的行为,违反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安全条例》相关规定,受到没收违法经营食品、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等行政处罚。另外,上海莱娅食品有限公司在未取得过食品生产许可的情况下,在加工间内生产预制调理肉制品、非即食水产品等产品,这种未取得许可就进行生产的行为也是一种典型的涉及虚假生产许可的情况,当事人受到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的工具、设备、原料,没收违法所得并被罚款等处罚。
这些案例表明,虚假生产许可证的情况在食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包括预包装食品的标签标识造假,以及企业根本未取得许可就进行生产等多种形式,这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也对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如何识别虚假食品生产许可证
(一)
国家和省级数据库查询
- 食品生产许可证国家数据库没有相关数据时,不能直接定义为假的,还需要在省局数据库查询。因为并非所有食品都仅有国家标准,食品标准有国标、行标(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多种类型。那么该食品的生产许可证很可能是虚假的。
许可证编号格式核对
- 不同类型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有特定的格式要求。以常见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为例,一般由14位阿拉伯数字组成,从左至右依次为:3位食品类别编码、2位省(自治区、直辖市)代码、2位市(地)代码、2位县(区)代码、4位顺序码、1位校验码。如果编号的位数或者编码规则不符合要求,就需要进一步核实其真实性。例如,如果一个食品的生产许可证编号位数不是14位,或者其中的地区代码与实际生产企业所在地不匹配,那么这个许可证可能是伪造的。
(二)查看食品标签内容
生产许可证编号标注完整性
-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预包装食品标签标识中必须标明生产者的名称、地址、以及生产许可证编号。如果食品标签上未标明生产许可证编号,或者编号模糊不清、难以辨认,这是存在问题的迹象。例如,有些小作坊生产的食品,标签简陋,没有生产许可证编号,这种情况可能涉及非法生产。
生产企业信息一致性
- 食品标签上标注的生产企业名称、地址等信息应该与生产许可证上的信息一致。如果发现标签上的企业名称与许可证上的名称存在错别字、简称与全称不符,或者地址信息相差甚远等情况,比如,标签上标注的企业地址在A市,而生产许可证上的地址却在B市,这就需要深入调查。
(三)从销售渠道和价格分析
销售渠道正规性
- 正规的、有合法生产许可证的食品一般会通过正规的销售渠道进行销售,如大型超市、正规的专卖店等。如果一种食品是通过一些不正规的渠道销售,如街边无照摊贩、临时搭建的简易销售点等,那么这种食品的生产许可证可能是虚假的。例如,一些假冒伪劣的进口食品,往往会出现在一些非正规的进口食品小店或者网络上一些没有资质的卖家手中。
价格合理性
- 如果一种食品的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上同类产品的正常价格,同时又声称有正规的生产许可证,因为合法生产的食品需要考虑原材料成本、生产加工成本、质量检测成本等多方面因素,价格过低可能意味着在生产环节存在偷工减料或者根本就是非法生产,其生产许可证可能是虚假的。比如,一些号称是高端品牌的食品,在一些小市场以极低的价格出售,其生产许可证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
三、食品虚假生产许可证的监管措施
(一)法律法规约束
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
- 《食品安全法》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性法律。该法对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必须依法取得相应的生产经营许可证,并且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对于涉及虚假生产许可证的行为,根据情节轻重,会给予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处罚。例如,如果企业伪造生产许可证进行生产经营,监管部门可以按照相关条款,没收其违法所得和生产工具,并处以高额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相关许可证,禁止其继续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地方配套法规细化
- 地方也会根据国家法律制定相应的配套法规,进一步细化对食品虚假生产许可证的监管。如《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安全条例》明确规定禁止生产经营伪造生产许可证编号的食品,对食品标签有关内容进行了细化,为查处此类案件提供了更为具体和明确的法律依据。一旦发现有违反规定的行为,监管部门可以依据这些地方条例进行处罚,加强了对地方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
(二)监管部门的检查与执法
日常检查与专项整治相结合
- 食品监管部门会进行日常的市场检查,包括对食品生产企业、经营场所(如超市、餐馆等)的随机检查。在检查过程中,会重点查看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真实性、有效性,以及生产经营过程是否符合许可证的要求。同时,针对食品虚假生产许可证等突出问题,还会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例如,在一些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中,监管部门会集中力量对农村地区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全面排查,重点打击包括使用虚假生产许可证在内的各类违法行为,净化农村食品市场环境。
多部门联合执法
- 食品监管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如市场监管部门、农业农村部门、卫生健康部门等。在对食品虚假生产许可证的监管中,这些部门会联合开展执法行动。例如,市场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许可和市场流通环节的监管,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农产品源头的质量安全监管,卫生健康部门负责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和风险监测等。多部门联合执法可以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优势,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率。在查处一些复杂的涉及虚假生产许可证的案件时,各部门可以共享信息、协同作战,从生产源头到销售终端进行全链条的监管。
(三)信息公开与社会监督
监管信息公开透明化
- 监管部门会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许可信息、检查结果、处罚情况等进行公开。以及是否存在违规行为。例如,同时也会公示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决定书,让公众了解哪些企业存在使用虚假生产许可证等不良行为,增强了监管的透明度。
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
- 社会公众在食品虚假生产许可证的监管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消费者如果发现食品存在生产许可证虚假等问题,可以向监管部门进行举报。另一方面,媒体也会对食品行业的不良现象进行曝光,促使监管部门加强对食品虚假生产许可证的监管。例如,一些媒体会对市场上发现的假冒伪劣食品进行报道,引起社会关注,推动监管部门采取行动。同时,为了鼓励公众参与监督,一些地方还会对举报食品违法行为的公众给予奖励,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四、常见的食品虚假生产许可证手段
(一)伪造编号
凭空编造编号
- 一些不法商家会直接凭空编造生产许可证编号。他们可能不了解生产许可证编号的编码规则,或者故意编造一个看似合理的编号来欺骗消费者和监管部门。例如,编造一个不符合地区代码规则或者位数不对的编号,希望能够蒙混过关。由于普通消费者很难准确判断编号的真实性,这种伪造编号的手段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消费者,使他们误以为该食品是经过合法生产许可的。
冒用其他企业编号
- 还有些商家会冒用其他合法企业的生产许可证编号。他们可能会选择一些知名度较高或者同类型产品的企业编号,将其标注在自己的产品上。这样做的目的是借助其他企业的信誉来销售自己的产品,同时也试图逃避监管部门的检查。例如,一些小作坊生产的食品,冒用大型正规食品企业的生产许可证编号,在外观上让消费者误以为是正规企业生产的产品,从而增加销售量。
(二)篡改许可证内容
修改企业名称或地址
- 不法商家可能会对真实的生产许可证进行篡改,修改其中的企业名称或地址等关键信息。比如,将一个原本在偏远地区、规模较小的企业名称修改为大城市中知名企业的名称,或者将实际的生产地址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方修改为看起来更正规的地址。这样做可以让产品在市场上更具吸引力,同时也能掩盖其真实的生产,逃避监管部门对其生产条件的检查。
变更产品类别信息
- 有些商家为了生产不在自己许可范围内的产品,会篡改生产许可证上的产品类别信息。例如,一个企业只取得了生产普通糕点的许可证,但为了生产乳制品,就篡改许可证上的产品类别,将其标注为可以生产乳制品。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生产许可的规定,而且由于生产条件可能不符合乳制品生产要求,还会对消费者的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三)使用过期或失效许可证
继续使用过期许可证
- 部分企业在生产许可证过期后,仍然继续使用该许可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认为监管部门不会及时发现。例如,一些小型食品加工厂,由于对许可证管理不善,在许可证到期后没有及时申请续期,却仍然在产品上标注过期的生产许可证编号,继续将产品推向市场。
利用失效许可证漏洞
- 当企业的生产许可证因为某些原因(如企业发生重大变更、违反相关规定被吊销部分许可内容等)而失效后,一些不法商家可能会利用这个漏洞,继续使用这个已经失效的许可证进行生产。他们可能会认为监管部门对许可证失效情况的监管存在滞后性,从而冒险使用,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取非法利润。
五、举报食品虚假生产许可证的途径
(一)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
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
- 县级以上地方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投诉举报处理工作。如果发现食品存在虚假生产许可证的情况,可以直接向当地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举报人可以通过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公布的接收投诉举报的互联网、电话、传真、邮寄地址、窗口等渠道进行举报。在举报时,需要提供涉嫌违反市场监督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具体线索,如食品的名称、生产企业名称(如果已知)、销售地点等信息,并且要对举报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特殊情况的处理
- 对于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以及通过自建网站、其他网络服务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电子商务经营者的举报,由其住所地县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处理;对平台内经营者的举报,由其实际经营地或者平台经营者住所地县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处理。如果涉及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期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发布违法广告且与虚假生产许可证相关的举报,由广告发布者所在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处理,广告发布者所在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处理对异地广告主、广告经营者的举报有困难的,可以将对广告主、广告经营者的举报移送广告主、广告经营者所在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处理。
(二)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举报网站举报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设有举报网站,举报人可以在该网站上进行举报。在举报时,需要按照网上举报须知的要求填写相关信息,包括举报的内容、涉及的食品信息、企业信息等。该网站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举报途径,有助于加强对食品虚假生产许可证等违法行为的监督。
(三)向消费者协会举报
消费者协会的作用
- 消费者协会可以接受消费者对食品虚假生产许可证的举报。但它可以将举报信息转达给相关的监管部门,并协助消费者维护权益。消费者协会在处理举报时,会根据消费者提供的信息进行初步调查核实,如果情况属实,会积极推动监管部门进行处理。例如,消费者可以拨打当地消费者协会的投诉举报电话,或者通过网络平台向消费者协会反映问题。
与监管部门的协作
- 消费者协会与市场监督管理等监管部门有着密切的协作关系。当消费者协会收到关于食品虚假生产许可证的举报后,会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监管部门,同时也会配合监管部门的调查工作,如提供消费者反馈的更多细节信息、协助收集证据等,共同打击食品虚假生产许可证等违法行为。
(四)内部举报(针对企业内部人员)
企业内部举报的意义
- 企业内部人员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比较了解,如果发现企业存在使用虚假生产许可证的情况,内部人员的举报往往能够提供更直接、更详细的证据。这种内部举报对于打击食品虚假生产许可证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内部人员可能知晓企业伪造或篡改许可证的具体操作过程、涉及的人员等关键信息。
奖励措施鼓励内部举报
- 为了鼓励企业内部人员举报,一些地方或部门会出台相应的奖励措施。例如,刚刚发布的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内部举报人举报实施奖励的政策,这可以提高内部人员举报的积极性,从企业内部加强对虚假生产许可证行为的监督和打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