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压力容器生产许可证的分类
压力容器生产许可证分为不同的级别,其中A级别的制造范围包含多种类型。A1主要涉及超高压容器、高压容器;A2是第三类低、中压容器;A3为球形储罐现场组焊或球壳板制造等。此外还有A4非金属压力容器、A5医用氧舱等,同时还有B级、C级、D级等不同级别的划分,分别对应不同类型的压力容器制造范围,如B级包括无缝气瓶(B1)、焊接气瓶(B2)、特种气瓶(B3)等;C级涵盖铁路罐车(C1)、汽车罐车或长管拖车(C2)、罐式集装箱(C3)等;D级包括第二类低、中压容器(D1)、第一类压力容器(D2)等 。
二、压力容器生产许可证A1的要求
(一)结构形式相关要求
A1应注明单层、锻焊、多层包扎、绕带、热套、绕板、无缝、锻造、管制等结构形式。这意味着在申请A1生产许可证时,企业需要明确其生产的超高压容器、高压容器所采用的结构形式,不同的结构形式在制造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要求和特点。例如,多层包扎结构的容器制造过程中,需要对每一层的包扎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包括层间贴合度、包扎张力等参数的控制,以确保整个容器的强度和密封性等性能指标符合要求 。
(二)设计能力要求
规则设计或分析设计能力
压力容器的制造单位若具备压力容器规则设计或者同时具备分析设计(SAD)的许可条件且仅设计本单位压力容器产品的,可以按制造增项提出申请或者与制造许可一并提出申请。这表明企业如果想要获得A1生产许可证并且有自行设计产品的需求,需要满足规则设计或者分析设计的相关能力要求。
在现场评审时,每名规则设计或分析设计的审批人员均应准备至少1套相应的设计文件。这是为了对企业的设计能力进行实际的考核,确保企业的设计人员具备足够的能力进行A1类压力容器的设计工作。
鉴定评审机构开展压力容器规则设计或者分析设计评审时,应当对相应设计审批人员的业务能力进行综合考核,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现场理论考试或者非现场理论考试。设计审批人员应当统一使用总局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设计审批人员考试平台进行理论考试,鉴定评审机构应当将理论考试成绩作为评审报告附件提交给发证机关。这一系列的措施都是为了严格把控A1生产许可证的设计能力要求环节,确保企业的设计审批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和能力 。
试设计文件要求
- 对于固定式压力容器规则设计虽然不划分级别,但取证(换证、增项)单位应准备大型高压容器、中低压容器和球形储罐的试设计文件,同时满足新许可规则“表C - 1”的要求;不要求准备超高压容器的试设计文件(即使提供了超高压容器的试设计文件的,许可证也不另外注明)。这一要求是为了检验企业在压力容器设计方面的综合能力,虽然A1主要针对超高压和高压容器,但通过对其他类型容器试设计文件的要求,可以全面评估企业的设计水平和对相关设计规范的掌握程度 。
(三)质量保证体系人员要求
质量保证工程师
- 质量保证工程师应具有压力容器制造质量管理或者检验工作经历。质量保证工程师在整个压力容器生产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需要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体系进行管理和监督,确保每一个生产环节都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例如,在原材料采购环节,质量保证工程师要对原材料的质量证明文件进行审核,对原材料进行抽检,防止不合格的原材料进入生产流程。
检验与试验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
- 检验与试验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需要具有压力容器产品检验工作经历。他们负责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检验和试验环节进行监督和管理,如在容器焊接完成后的无损检测环节,检验与试验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要确保检测方法的正确性、检测人员的资质以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保证不合格的产品不会流入下一道工序。
设计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
- 设计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应具有压力容器设计工作经历和过程装备制造(化工)相关知识。他们要对压力容器的设计方案进行审核和优化,确保设计方案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符合相关的安全和质量标准。例如,在设计高压容器时,要根据容器的使用压力、温度、介质等参数,合理选择材料、确定容器的结构形式和尺寸等,同时还要考虑到制造工艺的可行性和成本控制等因素 。
三、压力容器生产许可证A2的要求
(一)特殊材料制造要求
不锈钢和有色金属压力容器制造
不锈钢和有色金属压力容器制造单位还应当满足以下条件:具有专用的生产厂房(或者清洁场地)和生产设备,不得与碳钢混放或者混合生产。这是因为不锈钢和有色金属在制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洁净度要求较高,防止碳钢粉尘等杂质对其造成污染,影响产品的质量。例如,不锈钢容器在焊接过程中,如果受到碳钢杂质的污染,可能会在焊接区域产生腐蚀点,降低容器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对于钛、锆、钽等容器的制造,还应当具有专用的洁净封闭厂房。这些活性金属对环境的要求更为苛刻,专用的洁净封闭厂房可以更好地控制环境中的湿度、温度、杂质含量等因素,确保在制造过程中这些金属的性能不会受到不良影响。例如,钛在高温下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氮等元素发生反应,专用的洁净封闭厂房可以通过控制环境气体成分,减少这种反应的发生,保证钛容器的质量 。
(二)质量保证体系人员要求
质量保证工程师
- 质量保证工程师同样需要具有压力容器制造质量管理或者检验工作经历。他们在A2类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的职责与A1类似,要对整个生产过程的质量进行管理和监督,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出厂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确保符合质量标准。例如,在第三类低、中压容器的制造中,质量保证工程师要对容器的组装工艺进行监督,确保各部件的装配精度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与试验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
- 检验与试验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要具有压力容器产品检验工作经历。在A2类压力容器的检验和试验环节,他们要负责制定检验计划、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对检验结果进行评估等工作。例如,对于第三类低、中压容器的压力试验,检验与试验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要确定试验压力、试验介质、试验时间等参数,并且对试验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设计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
- 设计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应具有压力容器设计工作经历和过程装备制造(化工)相关知识。在A2类压力容器的设计审核方面,他们要根据容器的使用条件、介质特性等因素,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和优化。例如,对于储存易燃或毒性程度为中度危害介质的中压储存容器,设计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要根据介质的特性,合理确定容器的壁厚、安全附件的选型等,以确保容器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
(三)设计能力要求
试设计文件要求
- 对于固定式压力容器规则设计不划分级别,取证(换证、增项)单位应准备大型高压容器、中低压容器和球形储罐的试设计文件,同时满足新许可规则“表C - 1”的要求;不要求准备超大型容器的试设计文件(即使提供了超大型容器的试设计文件的,许可证也不另外注明)。这一要求有助于评估企业在A2类压力容器设计方面的综合能力,确保企业能够根据不同类型的容器设计要求,制定出合理的设计方案 。
四、压力容器生产许可证A3的要求
(一)超大型容器制造相关要求
-
A3级压力容器制造单位可以现场制造分片式超大型中低压容器(以下简称超大型容器)。这一规定明确了A3级制造单位在超大型中低压容器现场制造方面的资格。例如,在一些大型化工项目中,需要现场制造超大型的中低压球形储罐等容器,A3级制造单位就可以承担这样的任务。
其他现场制造超大型容器的单位,除具备A2级或D级压力容器制造资质外,还应当同时具备A3级压力容器制造的资源条件。这意味着如果不是A3级制造单位想要进行超大型容器的现场制造,需要同时满足A2级或D级的制造资质以及A3级的资源条件,这些资源条件可能包括特定的制造设备、技术人员等方面的要求 。
制造资源条件确认
- 有制造业绩但未到换证期限、或者没有制造业绩的制造单位进行首次现场超大型压力容器制造时,由制造地监检机构确认其具备A3级压力容器制造的资源条件并出具报告,发证机关在证书上备注“含现场制造”,换证时证书上保留该备注。这一过程确保了进行超大型容器制造的单位具备相应的资源条件,监检机构的确认和报告是对制造单位资源条件的一种审核和证明,有助于保证超大型容器制造的质量和安全性 。
(二)质量保证体系人员要求
质量保证工程师
- 质量保证工程师需要具有压力容器制造质量管理或者检验工作经历。在A3类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质量保证工程师要对球形储罐现场组焊或球壳板制造等环节的质量进行严格管理。例如,在球形储罐的现场组焊过程中,质量保证工程师要对焊接工艺、焊接人员资质、焊接质量等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确保焊接质量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检验与试验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
- 检验与试验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应具有压力容器产品检验工作经历。在A3类压力容器的检验和试验环节,他们要负责对球形储罐的球壳板质量检验、现场组焊后的无损检测等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例如,在球壳板制造完成后,检验与试验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要对球壳板的尺寸精度、材料性能等进行检验,确保球壳板符合设计要求。
设计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
- 设计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需要具有压力容器设计工作经历和过程装备制造(化工)相关知识。在A3类压力容器的设计审核方面,他们要对球形储罐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估和优化。例如,在设计球形储罐时,要根据储罐的容积、储存介质、使用压力等参数,合理确定球壳板的厚度、焊接接头形式等,以确保球形储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五、压力容器生产许可证A1、A2、A3的区别
(一)制造范围的区别
A1制造范围
- A1主要涉及超高压容器、高压容器(10MPa≤P<100MPa且内径≥2米的高压容器)的制造。这些容器通常承受着极高的压力,对材料、制造工艺和质量控制的要求非常严格。例如,在石油化工行业中的一些超高压反应釜,其工作压力可能达到几十甚至上百兆帕,需要采用特殊的高强度材料和先进的制造工艺来确保容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A1的制造范围在压力等级和容器类型上与A2、A3有明显的区别,并且其覆盖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A2、D级的部分内容 。
A2制造范围
- A2是第三类低、中压容器的制造许可。这里的第三类低、中压容器是指符合特定条件的中压储存容器(仅限易燃或毒性程度为中度危害介质,且pV乘积大于等于10MPa·m3)、中压反应容器(仅限易燃或毒性程度为中度危害介质,且pV乘积大于等于 ·m3)以及除上述规定以外的低压容器为第一类压力容器等。与A1相比,A2所涉及的容器压力等级相对较低,主要侧重于特定类型的低、中压容器,在制造工艺和质量控制要求上也会根据容器的压力等级和介质特性有所不同。例如,对于储存易燃或有毒介质的中压容器,在安全附件的选型和安装方面会有更严格的要求,以防止介质泄漏造成安全事故。
A3制造范围
- A3为球形储罐现场组焊或球壳板制造。这一制造范围与A1、A2有很大的不同,A3主要聚焦于球形储罐这一特定的容器形式,无论是现场组焊还是球壳板制造,都需要特定的技术和工艺。例如,球形储罐的现场组焊需要考虑现场的环境条件、焊接变形控制等因素,而球壳板制造则需要高精度的加工设备和工艺来确保球壳板的形状精度和质量。
(二)设计能力要求的区别
A1设计能力要求
- 在设计能力方面,A1对于超高压和高压容器的设计要求较高。如在规则设计或分析设计能力方面,虽然固定式压力容器规则设计不划分级别,但A1类容器的制造单位在准备试设计文件时,要满足大型高压容器等相关要求,并且在设计审批人员的业务能力考核方面更为严格,需要通过总局的考试平台进行理论考试,其设计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也需要具备更高水平的压力容器设计工作经历和相关知识,以应对超高压、高压容器复杂的设计要求,例如在设计超高压容器时,要考虑到材料在超高压力下的应力应变特性、容器的密封结构设计等复杂因素。
A2设计能力要求
- A2类容器的设计能力要求相对A1来说,在压力等级方面的要求有所降低。对于第三类低、中压容器的设计,同样需要满足固定式压力容器规则设计的试设计文件要求,但在设计的复杂程度上,如对于中压容器的设计,主要侧重于根据介质的危害程度(如易燃或毒性程度)来确定容器的相关设计参数,如壁厚、安全附件等,其设计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的要求也是基于低、中压容器的设计特点,更注重对介质特性相关设计因素的考虑。
A3设计能力要求
- A3在设计能力要求上主要针对球形储罐。设计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要熟悉球形储罐的设计特点,如球壳板的应力分布、球形储罐的支撑结构设计等。在试设计文件方面,虽然也要遵循固定式压力容器规则设计的总体要求,但重点在于球形储罐相关的设计内容,例如在设计球形储罐时,要根据储罐的容积、储存介质等因素合理确定球壳板的厚度、焊接接头形式等,与A1、A2在设计能力要求的重点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三)质量保证体系人员要求的区别
A1质量保证体系人员要求
- A1类压力容器制造对质量保证工程师、检验与试验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和设计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的要求都与超高压、高压容器的制造特点相关。质量保证工程师要对超高压、高压容器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检验工作有深入的了解,因为超高压、高压容器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后果将非常严重。检验与试验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要具备对超高压、高压容器产品检验的丰富经验,例如在超高压容器的无损检测方面,需要采用更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对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也更高。设计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要具备应对超高压、高压容器设计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处理复杂的设计问题。
A2质量保证体系人员要求
- A2类容器制造的质量保证体系人员要求更多地与第三类低、中压容器的特点相结合。质量保证工程师在管理低、中压容器制造质量时,重点关注的是与低、中压容器相关的工艺和质量控制环节,如中压容器的焊接工艺控制等。检验与试验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在对低、中压容器进行检验和试验时,要根据低、中压容器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和标准,例如对于储存易燃或有毒介质的中压容器,在进行泄漏检测时要采用更严格的检测标准。设计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在审核低、中压容器设计时,要重点考虑介质特性对容器设计的影响。
A3质量保证体系人员要求
- A3类容器制造的质量保证体系人员要求围绕球形储罐现场组焊或球壳板制造的特点。质量保证工程师要对球形储罐的现场组焊质量和球壳板制造质量进行严格管理,例如在球形储罐现场组焊时,要对焊接环境、焊接工艺执行情况等进行严格监督。检验与试验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要对球形储罐的球壳板质量检验、现场组焊后的无损检测等工作负责,需要熟悉球形储罐的检验特点和要求。设计质量控制系统责任人员要掌握球形储罐的设计要点,如球壳板的设计、球形储罐的整体结构设计等。
六、获取压力容器生产许可证A1、A2、A3的流程
(一)申请办理
确定申请类型
- 、换证还是增项申请。如果是新申请,企业需要按照初次申请的要求准备所有相关材料;如果是换证申请,要在许可证到期前一定时间内(通常按照相关规定的时间要求)提出申请,并确保在换证期间企业的生产条件、质量保证体系等仍然符合要求;增项申请则是企业在已有生产许可证的基础上,增加A1、A2或A3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