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好顺佳集团
2024-10-17 08:54:15
529
内容摘要:建筑资质淡化的现状自2014年7月首次提出坚持淡化工程建设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以来,建筑行业资质申请、审批呈现简化淡化的趋势...
自2014年7月首次提出坚持淡化工程建设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以来,建筑行业资质申请、审批呈现简化淡化的趋势,部分领域甚至有取消的迹象。例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不再受理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核准的相关申请,园林资质正式取消;11月7日住建部印发《关于培育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取消建筑施工劳务资质审批,设立专业作业企业资质;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修正案草案》,正式取消工程建设招标代理资质。
在资质标准方面也不断简化,取消(除各类别最低等级外)注册建造师、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持有岗位证书的现场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的指标考核;2018年10月,住建部下发《关于简化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申报材料有关事项的通知》,企业资质申报不再提供人员社保、注册证书,资质许可机关根据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的相关数据自行核查比对等。
从企业类型来看,80%以上,但大多长期徘徊在低端建筑市场。过去的资质制度对它们形成了较大的限制,在招投标总承包工程时,仅凭资质就可以刷掉一大批中小企业,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而现在的淡化趋势有助于改善这种情况,让企业发展环境更加公平,也促使企业从单纯追求资质向提升自身综合实力转变。
过去建筑企业资质管理制度不够成熟,资质标准未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能力和实力,存在造假申报资质的现象。大批名不副实的企业充斥建筑市场,破坏了竞争环境,使得资质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例如一些企业为了获取资质,在申报时通过会计事务所粉饰财务报告、网上挂证“聘用”技术人员及为其缴纳社保等手段包装申报材料,花费上百万甚至上千万,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考核指标繁琐,如对施工技术能力和资金保障能力的考察,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企业自身都耗费大量精力。而且专业类别设置过多,制约了企业经营,企业在面临先有业务还是先有资质的问题时常常陷入困扰,申报资质需要业绩,承接业务又需要资质,导致业主有意拆解工程,致使总包方与分包难以协调的现象时有发生。
从市场活力角度看,旧有的资质门槛限制了市场竞争的充分性。在建筑行业中,中小民营企业占比达80%以上,旧的资质体系下,它们大多长期处于低端建筑市场,难以突破资质限制获取更多业务机会,市场活力被压抑。而资质淡化有助于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让更多有能力的企业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企业发展而言,旧的资质管理模式下,企业维护资质成本高昂。例如,由于资质申报对人员考核指标要求,出现建造师注册与实际工作单位不符的情况,同时催生了专门为考证而考证的人员,挂证费用有时一年可达20万元。资质淡化后,企业维护资质成本将降低,资质提升门槛进一步降低,有助于企业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实际的业务能力提升和项目建设中,而不是花费在资质获取和维护上。
国家政策导向在建筑资质淡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放管服”改革,在建筑行业也积极推行相关政策。例如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印发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明确要求,大力清理简并种类过多、划分过细的资质资格许可事项,大幅减压企业资质资格认定事项,力争2020年底前将工程建设、测绘等领域企业资质类别、等级减压三分之一以上,凡是能由市场机制调节的一律取消,对保留的事项要精简资质类别、归并等级设置。
这种政策导向旨在减轻企业负担,释放改革红利,使建筑行业的发展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减少行政干预对市场的过度影响,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在国内,建筑资质淡化是一个逐步推进且涉及多方面的过程。从资质类别和等级来看,不断进行精简和归并。如前面提到的众多资质的取消或者简化,包括园林资质、建筑施工劳务资质审批的取消等,以及对企业资质标准部分指标的简化,像人员指标考核的放宽等。
从监管角度,随着“四库一平台”建设的不断完善,监管方式发生了变化。通过工程项目库和人员库的联网,企业工程项目信息透明公开,监管部门可以精准核查企业是否达到资质标准的要求,并实时了解项目投标时承诺的现场管理人员、注册人员是否在现场,这种监管方式的转变也体现了资质管理从单纯的资质审核向过程监管的转变,是资质淡化背景下加强市场管理的一种方式。
日本对承包商采用许可制度,将建筑业分为28个小类,企业每进入一个行业分类,都需获得该行业分类的许可证。许可证分为普通许可证和特殊许可证,获得许可证必须有经营管理负责人、每间办公室拥有全职工程师、对合同公平诚信无不合格记录、真实的财务状况与较强的资金可信度这四个条件。日本的资质管理相对注重企业的基本运营条件和诚信等方面,
美国多数州对建筑公司不实行分级资质管理。一般是依靠保险公司对不同档次的建筑公司所提供保险金额不同,进行市场调节。例如在加州申请总承包许可证,需要满足年满18岁、拥有2500美元的运营资金、4年及以上的工作经验或学习经验等条件,同时要参加考试,交纳相关费用,申请成功后还需购买保证金以及一般责任保险与员工赔偿保险。美国的建筑资质管理更多地与保险等市场手段相结合,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建筑企业的业务范围和规模。
新加坡有承包商注册体系和许可执照体系两套并行的承包商管理体系。承包商注册体系是针对新加坡的政府公共工程,将承包商进行分类分级管理,评定时主要从承包商的资金情况、人员情况及历史记录三个方面考察。许可执照体系包括总承包许可证和专业承包许可证,获得许可证要满足经营管理负责人、技术总监以及实收资本等方面的要求。新加坡的资质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分类分级和对企业关键要素的审核。
与国外相比,存在资质等级分类过细、与市场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国外的建筑资质管理模式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如美国的保险调节)或者相对简洁的许可制度(如日本)来进行建筑企业的管理。、加强市场调节的方向发展,与国外的管理模式有一定的趋同性,、企业数量多、发展不均衡等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传统的以企业资质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需求。建筑行业逐渐从关系竞争时代进入能力竞争时代,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最关键的任务。在过去,企业资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业务能力的代名词,导致很多企业过度关注资质获取而忽视了自身能力建设。而现在,行业发展更注重企业的实际工程建设能力、技术创新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资质淡化有助于引导企业将精力放在提升这些能力上,以适应行业发展趋势。
现代建筑行业的承包模式不断发展变化,工程总承包模式逐渐兴起。在这种模式下,对企业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包括设计、施工、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整合。旧有的资质体系可能会限制企业向工程总承包方向发展,例如企业可能因为资质类别限制难以全面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资质淡化可以打破这种限制,让有能力的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战略,灵活调整业务模式,参与到工程总承包等新的承包模式中,促进建筑行业承包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资质淡化有助于提升建筑行业的整体效率。在旧的资质体系下,企业为了获取资质和维护资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资质淡化后,企业可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提高项目的执行效率。同时,资质淡化也有利于减少企业之间因为资质差异而产生的不公平竞争,使企业能够在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中竞争,从而促使企业通过提高自身效率来获取竞争优势,进而提升整个建筑行业的效率。
自2014年住房城乡建设部颁布《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坚持淡化工程建设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改革方向后,后续不断有相关政策跟进。例如2015 - 2019年期间,住建部和国务院办公厅陆续颁布多项通知和意见,简化资质标准、取消部分资质认定、优化资质资格管理等。
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是基于对建筑行业发展现状的深入分析,旨在解决旧有资质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如减轻企业负担、释放市场活力、优化营商环境等。政策法规为建筑资质淡化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依据,使得资质淡化在全国范围内有序推进。
在建筑资质淡化的过程中,政策法规也起到了保障市场秩序的作用。一方面,虽然资质在淡化,但并不意味着完全取消监管。例如“四库一平台”的建设就是在资质淡化背景下加强监管的一种手段,通过信息化平台对企业的工程项目、人员等信息进行监管,确保企业在资质标准降低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按照规定进行工程建设活动。
另一方面,政策法规也在不断完善对建筑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管理。如对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特定职业(工种),国家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务院决定设置行政许可类职业资格;对社会通用性强、专业性强、技能要求高的职业(工种),建立能力水平评价制度(非行政许可类职业资格),以此来保障建筑行业的质量和安全,确保资质淡化后建筑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张总监 13826528954
限时领取创业礼包
所有服务
您的申请我们已经收到!
专属顾问会尽快与您联系,请保持电话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