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营业许可证与经营许可证的定义
(一)营业许可证(营业执照)的定义
营业执照是企业或组织合法经营权的凭证,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发给工商企业、个体经营者等。它表明了企业或组织具有合法的市场交易主体资格。营业执照分正本和副本,二者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在使用方面,正本应当置于公司住所或营业场所的醒目位置,并不得伪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正本是“必须悬挂”在经营场所的明显处,否则可能因未悬挂执照而受到处罚;副本一般用于外出办理业务用的,比如办理银行开户许可证、签订合同等等。营业执照中还载明了公司的经营范围等重要信息,公司的经营范围由公司章程规定,并依法登记。公司可以修改公司章程,改变经营范围,但是应当办理变更登记。目前有法人类营业执照、个人独资企业营业执照、合伙企业营业执照和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等类型,并且营业执照需要每年年检 。
(二)经营许可证的定义
经营许可证是法律规定的某些行业必须经过许可后由主管部门办理的许可经营证明。例如烟草专卖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等都是经营许可证。它是做某种方面的生意所必须取得的证件,大多需要在办理营业执照之前取得,也就是所谓的前置许可审批文件。例如,想要销售烟草,就需要在办营业执照之前取得《烟草零售经营许可证》;从事食品销售或餐饮服务,需要在办营业执照之前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开饭店搞餐饮服务的,需要在办营业执照之前取得《餐饮经营许可证》等 。
二、营业许可证与经营许可证的适用范围
(一)营业执照的适用范围
营业执照适用于所有进行市场交易活动的法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等。只要是开展商业经营活动,无论是从事商品销售、提供服务,还是进行生产制造等各类经济活动,都需要办理营业执照。它是企业或经营者合法存在并参与市场活动的基本依据。例如,一家小型的服装店,作为个体工商户,需要办理营业执照才能合法经营;一家大型的制造企业,同样需要营业执照来证明其合法的经营主体资格。并且,营业执照上明确的经营范围界定了企业或经营者可以从事的业务活动范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开展经营活动,可能会面临相应的处罚。
(二)经营许可证的适用范围
经营许可证适用于特定的行业。这些行业往往因为涉及公共安全、健康、资源保护或者特殊的行业管理要求等因素,需要额外的许可才能开展经营活动。
涉及公共安全的行业:如危险化学品经营行业,危险化学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等特性,如果管理不善可能对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所以从事危险化学品经营的企业必须取得相应的经营许可证,以确保其在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符合严格的安全标准。
与健康相关的行业:药品经营行业就是典型代表。药品的质量和合理使用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健康,所以药品经营者需要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在药品的采购、储存、销售等环节都要遵循相关的规定,以保证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特殊资源类行业:例如烟草行业,烟草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国家对烟草实行专卖制度,只有取得烟草专卖许可证的企业或个人才能够从事烟草的零售、批发等经营活动,这有助于对烟草行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调控,包括对烟草生产、销售数量的控制,以及对烟草税收的管理等 。
三、营业许可证与经营许可证的办理流程
(一)营业执照的办理流程
准备材料
名称应当符合相关规定,不能与已注册的名称重复,并且不得含有法律法规禁止使用的内容。
准备好法定代表人或经营者的身份证明文件,如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确定经营场所,需要提供经营场所的证明文件,例如房产证复印件或者租赁合同等。如果是租赁的场所,租赁合同要明确租赁双方的权利义务、租赁期限等内容。
制定公司章程(对于企业而言),公司章程应包含公司的基本运营规则、股东权利义务、公司治理结构等重要内容。
根据经营类型,可能还需要提供其他相关文件,如从事餐饮行业可能需要提供餐饮服务场所布局图等。
申请登记
- 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现在很多地方整合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线上申请需要登录当地工商部门指定的企业登记注册平台,按照系统提示逐步填写相关信息,上传准备好的材料。线下申请则需要到当地工商部门的办事窗口,领取企业设立申请表或个体工商户设立申请表,填写完整后连同相关材料一并提交。
审核环节
- 工商部门会对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以及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等。例如,审核企业名称是否符合命名规范,经营场所证明是否有效,法定代表人或经营者身份是否真实等。如果材料存在问题,工商部门会通知申请人补充或修改材料。
领取营业执照
- 经审核通过后,申请人可以领取营业执照。如果是线上申请,可以选择邮寄送达或者到指定地点领取;如果是线下申请,则直接在办事窗口领取。营业执照领取后,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就可以合法开展经营活动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可能会在具体的办理流程和要求上存在一些差异,但总体的框架是相似的。
(二)经营许可证的办理流程(以食品经营许可证为例)
取得营业执照
- 一般来说,办理经营许可证之前需要先取得营业执照等合法主体资格。因为经营许可证是针对特定经营活动的许可,而营业执照是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合法存在的基本证明。例如,想要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或个体工商户,以确定其经营主体身份。
准备申请材料
准备食品经营许可证申请表,可以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咨询下载地址。
法人身份证复印件、从业人员身份证复印件和健康证。从业人员的健康证是确保从事食品相关行业人员身体健康,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重要证明。
制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等文件,这些制度包括食品安全自查、从业人员健康管理、进货查验记录、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食品经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如果是利用自动售货设备从事食品销售的,申请人还应当提交自动售货设备的产品合格证明、具体放置地点,经营者名称、住所、、食品经营许可证的公示方法等材料。申请人委托他人办理食品经营许可申请的,代理人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以及代理人的身份证明文件。
提交申请
- 向申请人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现在多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提交申请材料。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提交,线上提交需要登录当地指定的食品经营许可申报平台,按照要求填写信息并上传材料;线下提交则需要到办事窗口提交纸质材料。
审核与现场核查(如有需要)
- 部门会对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如果材料审核通过,对于一些食品经营类型,可能还需要进行现场核查。例如,对于餐饮服务经营者,会核查厨房的布局、卫生设施、设备配备等是否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现场核查人员会根据相关标准进行检查,并记录核查结果。
领取经营许可证
- 经审核和现场核查(如果有)合格后,申请人就可以领取食品经营许可证。领取方式与营业执照类似,可以选择邮寄或到指定地点领取。不同类型的经营许可证在办理流程上会有一些差异,例如烟草专卖许可证的办理可能涉及到烟草专卖管理部门的特殊审核程序,药品经营许可证的办理对药品储存条件等方面有着严格的审核要求等 。
四、营业许可证与经营许可证的法律效力
(一)营业执照的法律效力
证明合法经营资格
- 营业执照是企业或组织合法经营的基本凭证,具有法定的证明效力。它向社会公众表明该企业或组织经过法定程序注册登记,具备合法的市场主体地位,可以在营业执照载明的经营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例如,当企业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参与招投标活动或者进行银行贷款等经济活动时,营业执照是证明其合法经营身份的重要文件。没有营业执照而从事经营活动属于无照经营行为,这是违法的,会受到相关部门的查处。
确定经营范围的依据
- 营业执照上明确的经营范围界定了企业或经营者的经营权限。企业或经营者应当在这个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如果超出经营范围,可能会面临行政处罚。例如,一家注册经营范围为服装销售的企业,如果从事食品销售业务,就属于超范围经营。企业可以通过法定程序修改公司章程,变更经营范围,并办理相应的工商登记变更手续,以合法开展新的经营活动。
保护合法权益的基础
- 营业执照为企业或组织的合法权益提供了保护。在市场交易中,如果发生纠纷,营业执照可以作为确定企业或组织身份的依据,有助于维护其合法权益。例如,在合同纠纷中,营业执照可以证明签订合同的主体是否合法存在,其经营范围是否涵盖合同涉及的业务等,从而为解决纠纷提供重要的依据。同时,营业执照的存在也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防止非法经营主体扰乱市场,保护消费者和其他合法经营者的权益 。
(二)经营许可证的法律效力
特定行业经营的合法授权
- 经营许可证是特定行业经营的许可证明,具有特定的授权效力。它表明企业或个人经过相关主管部门的审查,具备了在特定行业开展经营活动的资格。例如,拥有药品经营许可证的企业,才被允许合法地从事药品的采购、销售等经营活动。没有相应的经营许可证而从事特定行业的经营属于违法行为,会受到严厉的处罚,这是为了保障特定行业的规范运营,保护公众利益。
遵循特定行业规范的依据
- 经营许可证的颁发伴随着一系列特定行业的规范和要求。企业或个人在取得经营许可证后,必须按照相关行业的规定进行经营活动。以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为例,企业在储存、运输、销售危险化学品时,必须遵循危险化学品管理的相关安全规范,如储存场所的安全设施要求、运输车辆的资质要求等。如果违反这些规定,不仅会面临行政处罚,还可能危及公共安全,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行业监管的重要依据
- 经营许可证是行业监管部门对特定行业进行监管的重要依据。监管部门可以根据经营许可证的核发情况,对企业或个人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例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依据食品经营许可证对食品经营者的进货渠道、食品储存条件、食品销售环节等进行检查,确保其符合食品安全的相关要求。如果发现企业或个人违反经营许可证相关规定,监管部门可以采取警告、罚款、吊销许可证等措施,以维护行业的正常秩序和公众利益 。
五、营业许可证与经营许可证的监管要求
(一)营业执照的监管要求
登记事项的监管
-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会对营业执照上登记的事项进行监管。包括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经营者、经营范围、注册资本等登记事项。例如,企业名称应当规范使用,不得擅自变更名称而不办理变更登记手续;住所应当是企业实际的经营场所,如果发生变更,需要及时办理变更登记。如果发现企业存在登记事项与实际情况不符或者未按规定办理变更登记等情况,监管部门会责令企业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能会受到罚款等处罚。
经营行为的监管
- 监管部门会对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管,确保其在营业执照载明的经营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同时,要遵守相关的市场经营法律法规,如不得进行不正当竞争行为、不得侵犯消费者权益等。例如,企业不得虚假宣传产品或服务,不得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不得进行价格欺诈等行为。如果发现企业存在违法经营行为,监管部门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查处,包括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处罚措施,情节严重的可能会吊销营业执照。
年度检验(年报)要求
- 企业或个体工商户需要按照规定进行年度检验(现在多为年报制度)。企业或个体工商户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工商部门指定的平台报送年度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企业的基本情况、经营状况、财务信息等。年报制度有助于监管部门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管。如果企业未按规定报送年报,可能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影响企业的信誉,在一些经营活动中受到限制,如银行贷款、招投标等。
(二)经营许可证的监管要求(以食品经营许可证为例)
许可条件的持续符合
- 食品经营者在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后,必须持续符合许可证核发时的条件。例如,在食品经营场所方面,要保持场所的卫生条件符合要求,设备设施要正常运行且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如果经营场所发生变化,如面积减小、布局改变等影响食品安全的情况,需要重新申请食品经营许可;如果设备设施损坏或不符合要求,如冷藏设备不能正常制冷影响食品储存安全,经营者需要及时维修或更换设备,以确保符合许可条件。
经营行为的合规监管
- 监管部门会对食品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进行严格监管。包括食品的进货是否合法,是否建立了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确保所采购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的储存条件是否正确,如不同食品的储存温度、湿度要求是否得到满足;食品的销售环节是否规范,如是否存在销售过期食品、变质食品等行为。如果发现食品经营者存在违反食品安全规定的经营行为,监管部门会根据情节轻重采取警告、罚款、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处罚措施。
许可事项变更的监管
- 当食品经营许可证载明的许可事项发生变化时,食品经营者应当在变化后10个工作日内向原发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变更经营许可。例如,食品经营者增加了新的经营项目,或者改变了经营主体业态等情况,都需要及时办理变更手续。如果未按规定办理变更手续而继续经营,属于违法行为,会受到相应的处罚。同样,对于其他类型的经营许可证,如烟草专卖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等,在许可事项发生变化时,也需要按照规定办理变更手续,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