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挂靠资质培训机构
挂靠资质培训机构,是指一部分不具备培训资质或资质不够的个体或团队,为了开展培训业务,采取挂名、挂靠在有相应资质的培训机构名下,利用其资质进行经营的行为。例如,有些没有办学许可证的个人或团体,向有资质的培训机构支付一定的“管理费”,以其名义对外招生和开展培训活动。
在这种模式下,被挂靠的培训机构通常具有与培训项目要求相适应的资质等级,但其可能缺乏实际开展某些特定培训项目的能力。而挂靠方一般没有相应的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通常以被挂靠机构的分支机构、某某培训队或者项目经理部等形式对外开展活动,且经营方式多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挂靠资质培训机构的风险
风险众多且严重:
- 法律责任风险:一旦在培训过程中出现诸如教学质量问题、学员权益受损、资金使用不当、劳动纠纷等问题,被挂靠的培训机构将难辞其咎,需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 财务风险:挂靠方为自身利益,可能提供不实会计信息,导致被挂靠方承担财务风险。
- 税收风险:由于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的复杂性和时差性,挂靠方可能为少缴或不缴税而采取不正当手段,给被挂靠方带来税务风险,造成经济和声誉的双重损失。
以二级建造师考 B 证为例,虽然考 B 证可能会增加挂靠单位,但也伴随着风险。如果企业用证单位出现问题,可能会牵连到持证人。
像中安建培这类欺诈诱导消费者的机构,以高额挂靠费吸引报名,却对风险只字不提,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
如何辨别合法与挂靠资质的培训机构
辨别合法与挂靠资质的培训机构,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 了解机构背景:、社交媒体平台等,查看介绍和相关资质信息,同时关注其评价和口碑。
- 核实培训课程合法性:查询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或监管机构网站,确认培训课程是否符合法规。
- 审查师资力量:查看教师的资格认证情况,包括教育背景、工作经验和专业资质证书等,
- 考察学员就业情况:了解机构是否有学员就业推荐或成功案例,要求机构提供相关学员证明或证书,以验证培训成果的真实性。
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 学信网查询:输入培训机构名称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查询其是否具有相关资质和执照。
- 向教育行政部门查询:联系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如教育局、人力资 社会保障局等,咨询并查询目标培训机构的合法执照和资质认证情况。
- 、评价和评级等信息,但需综合考虑,注意信息的可靠性。
- 咨询相关专业机构:对于特定行业的培训机构,可咨询相应的专业机构或协会,获取准确的指导和建议。
同时,在选择培训机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 认准机构资质:查看营业执照、注册时间和注册经营范围,注册时间至少 2 年及以上,经营范围要有教育培训或教育咨询。
- 注意收费方式:学费应交给学校而非机构,避免乱收费和重复收费,缴费要通过公司对公银行账号,要有收据凭证,签订合同要仔细阅读合同细节。
- 查看学员证明:要求机构出示以往报名学生的相关证明,包括入学同学的学籍信息证明,有条件可实地考察。
- 实地考察:考察教学环境、老师专业程度,警惕急切诱导交钱的行为,查看合同、收据和营业执照。
正规培训机构的资质要求
正规培训机构通常需要满足以下资质要求:
- 注册资本:具备一定数额的注册资本,以保障经营正常运转和发展。
- 办学资质:获得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或认可,取得办学许可证或教育培训许可证等相关资质。
- 教师资质:聘请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或相应专业技能证书。
- 教学设施:提供适当的教学场所和设施,如教室、实验室、教学用具等,确保学习环境和体验良好。
- 课程设置:制定符合教育法律法规的课程,内容合理、有效,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 教学管理:建立完善的教务管理制度,包括招生、教学管理、考试评价等,保障教学质量和学生权益。
- 职业资格认证:若提供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需与相关认证机构合作,确保培训质量和证书合法性。
以深圳为例,具体要求包括:
- 场地要求:租用的场所租赁期不少于 3 年,有办公用房;理论教学场所应达到 300 平方米以上和应至少有 200 个理论课学习位置和实习工位;应具有满足相应专业开设需要的教学、实习场地,有充足的实习工位;消防部门出具该场地允许办学的《消防验收意见书》等文件;符合法律规范的租赁合同;出租人产权证明资料。
- 设备要求:教学用设备清单及购置发票(固定资产应达 20 万元或以上);要求每生有一实习工位,配置齐全的实操设备、设施和工具;有 1 名专(兼)职实习设备维护保养人员,且有本工种或相关工种中级工(三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 机构规划:申办机构目前规模的定位;申办机构今后几年办学规模的计划;申办机构达到相应规模的设备、资金投入计划。
打击挂靠资质培训机构的政策法规
监管部门严厉打击挂靠资质培训机构: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互联网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提示函》,明确了六大举措,包括依法合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严格规范互联网保险营销宣传活动、严厉打击机构和人员无资质挂靠行为、坚决杜绝违规销售非保险金融产品行为、压紧压实互联网保险业务管理主体责任、持续加强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
监管部门强调,互联网保险业务应由依法设立的保险机构开展,其他机构和个人不得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同时,要严格落实互联网保险产品销售活动只能通过保险机构的自营网络平台开展。对非保险机构提供保险产品引流、商业宣传推广等互联网保险营销宣传服务,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不得从事互联网保险产品销售等商业行为。保险机构的从业人员利用自媒体等开展互联网保险产品营销宣传,应获得所在机构授权,并在显著位置标明所属保险机构全称及个人姓名、执业证编号等信息。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应对从业人员发布的互联网保险营销宣传内容进行监测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未获业务许可等资质条件的机构或人员,不得通过挂靠保险机构或在该类机构进行执业登记,违规开展相关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部门强化对此类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检查,对相应的机构、人员以及被挂靠的保险机构依法严查重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