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资质到期的公司相关规定
保密资质全称是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证书有效期为5年。有效期满,需要继续承担涉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单位,应当至少提前30个工作日重新提交符合规定形式的申请材料。企业应尽早做好准备,避免在材料准备过程中出现问题耽误重新申请。在涉密载体管理、信息系统、信息设备和存储设备管理等方面,重新取证时比第一次申请更容易扣分,尤其要注意保密产品的使用期限,一般在3-5年左右,重新取证时最好检查其使用年限是否到期需要更换。企业的保密体系在运行过程中,承接涉密项目越多,相应管理材料就越多,重新取证扣分风险也越大,因此企业在平时运行保密制度时应尽量规范操作,为资质到期时的重新申请做准备。责任编辑:
保密资质到期公司的处理办法
保密资质到期的公司,若要继续承担涉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应按以下流程处理:
- 根据2017年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认定办法》,建立保密责任、涉密人员培训、教育、归口管理,保密组织机构、保密要害设立、改造,监督与保障,涉密计算机配置,保密工作档案收集等标准保密制度。
- 保密制度运行一段时间,公司认为符合保密标准后,按标准要求填报保密资格申请书及相关资料报送有关部门进行书面审查。其中,一级单位直接向国家保密局申请,二、三级单位向省、自治州、直辖市申请。
- 书面审查通过的,应当进行现场审查。书面审查不合格的,终止审查,作出不合格的决定。
- 不同级别的保密资质受理部门不同。一级保密资格申请单位现场审查组负责人由国家保密局会同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央军委设备开发部确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同级国防科技产业管理部门确定二、三级保密资格申请单位现场审查组负责人。现场审查组工作人员应从保密资格认定审查专家数据库中随机抽取,人数为5至8人。
- 经批准的一级保密资格单位,由国家保密局会同国防科技产业局、中央军委装备开发部颁发证书,并列入定期发布。经批准的二级、三级保密资格单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同同级国防科技产业管理部门颁发证书,并将有关审查材料报国家保密局、国家国防科技产业局、中央军委装备开发部备案,并定期列入名单。
- 现场审查的基本程序包括:听取申请人的情况报告和有关事项的说明;审查有关文字材料;与主要负责人及相关负责人及相关人员谈话了解情况;组织保密人员进行保密知识测试;现场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评价现场审查,研究或表决形成审查意见和评分结果,填写《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现场审查意见》;现场审查组组长向申请人通报审查意见和,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现场审查组组长、申请人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在审查意见书上签署意见。现场审查结束后,现场审查组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向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军工保密资格认定办公室报告现场审查有关材料。
- 现场审查结果分为“通过”、“不通过”或“暂停”。根据相应级别的保密资格标准和评分标准,满分为500分,450分(含)以上为现场审查通过,450分(不含)以下为现场审查不合格。审查中发现申请人不符合评分标准所列基本要求的,暂停审查。
保密资质到期公司的影响
保密资质到期对公司可能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军品不同于普通商品,军方采购的产品种类和数量属于国家秘密,若企业保密资质到期,可能导致信息泄露,这不仅会对企业自身造成负面影响,更会给国家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若企业无法及时续办保密资质,可能会失去承接涉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资格,影响企业的业务发展和市场竞争力。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保密协议中的商业秘密,无论是在任职期间还是离职后,知悉企业商业秘密的员工都负有保密义务,这是法定义务。员工在离职之后,若擅自公开或使用,则构成侵权,严重的构成犯罪。很多企业通常约定保密期限为任职期间及离职后2至3年,这样的约定会给员工造成误解即离职后过了2至3年后即可公开或使用商业秘密了,这样的约定是不可取的。因此,企业应区别约定,对商业秘密的保密期限应为任职期间及离职后无限期期间;对于一般的保密信息宜约定2年或3年保密期限。
成功续办保密资质的公司案例
以下为您介绍一些成功续办保密资质的公司案例:
- 某科技公司在保密资质即将到期前,提前规划并按照规定流程进行准备。他们对公司内部的保密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完善,确保各项制度符合最新的要求。对涉密人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保密意识和技能。在申请过程中,认真准备申请材料,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审查工作。最终,该公司成功续办了保密资质,继续承担涉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
保密资质到期未续办的公司后果
保密资质到期未续办的公司,可能面临以下严重后果:
-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可能会吊销其资质,停止其涉密业务。例如,若出现涂改、出卖、出租、出借《资质证书》,或者以其他方式伪造、非法转让《资质证书》的情况;将涉密印制业务分包或者转包给无相应涉密资质单位的情况;发现国家秘密已经泄露或者可能泄露,未按法定时限报告的情况;拒绝接受保密检查的情况;资质暂停期间,承接新的涉密印制业务的情况;资质暂停期满,仍不符合保密管理规定的情况;发生泄密案件的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