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亚马逊跟卖需要注册公司吗?全面解析政策与实操路径
亚马逊跟卖作为一种快速进入市场的运营模式,因其低门槛、低成本的特点吸引了许多卖家。但关于“是否需要注册公司才能开展跟卖”这一问题,行业内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将从平台政策、站点差异、风险规避等角度深入分析,帮助卖家明确合规操作路径。
一、个人与企业账号的区别
亚马逊允许个人卖家和企业卖家两种身份入驻。个人卖家无需注册公司,只需提供身份证、信用卡和银行账户即可开通账号。但此类账号存在以下限制:
- 功能受限:无法使用广告推广、批量上传产品等功能;
- 类目限制:部分高竞争类目(如汽配、珠宝)仅对企业卖家开放;
- 流量劣势:亚马逊算法优先推荐企业店铺商品;
- 风险更高:个人账号触发审核时,需提交公司资质证明的概率更高。
企业卖家账号需提供营业执照(个体工商户或公司均可),优势包括更高权限、更低佣金费率(部分类目)以及品牌备案资格。因此,若以跟卖为主业且追求长期发展,注册公司是必要选择。
二、不同站点的差异化要求
亚马逊全球站点的规则存在显著差异,直接影响是否需要注册公司:
1. 北美站(美国、加拿大、墨西哥)
- 允许个人账号跟卖:仅需验证身份即可跟卖大部分商品;
- 税务宽松:美国站销售额低于2万美元可暂不申报销售税;
- 风险案例:2025年北美站因个人卖家跟卖侵权导致大规模封号,企业账号因可提供资质证明解封率达70%。
2. 欧洲站(英国、德国、法国等)
- 强制要求企业资质:需提交VAT税号,而注册VAT必须提供公司营业执照;
- 合规成本高:英国站VAT注册费约2000元,年审费用超5000元;
- 侵权重罚:2025年欧洲站因跟卖被起诉的案件中,个人卖家平均赔偿金额是企业卖家的3倍。
3. 日本站与澳洲站
- 接受个人卖家:但需通过地址验证(水电账单等);
- 语言门槛:商品信息需本地化,企业账号更易获得翻译服务支持。
三、注册公司的核心价值:规避风险与扩大权限
1. 法律风险隔离
- 有限责任保护:公司主体承担债务,个人财产不受牵连。例如,跟卖商品若导致消费者人身伤害,企业仅以注册资本为限赔偿;
- 知识产权纠纷应对:企业账号可更快通过律师函处理侵权投诉,个人账号常因无法自证被直接封禁。
2. 运营权限升级
- VC账号申请资格:亚马逊供应商(Vendor Central)账号仅对企业开放,跟卖时可获得独家流量入口;
- 透明计划(Transparency):企业卖家可申请防伪码,阻止其他跟卖者抢夺订单。
3. 长期成本优化
- 税收优惠:小微企业可享受增值税返还政策(如中国跨境综试区企业出口退税3%);
- 融资便利:企业主体更易获得亚马逊贷款(利率低至6%)、供应链金融支持。
四、替代方案与过渡策略
对于资金有限的卖家,可采用分阶段策略进入市场:
阶段一:个人账号试水
- 目标:验证选品可行性,测试跟卖转化率;
- 操作:选择北美站非品牌商品(如家居日用品),使用Keepa监控价格波动;
- 周期:建议不超过3个月,月销售额控制在1万美元内以降低审核风险。
阶段二:注册个体户过渡
- 成本:在中国注册个体工商户费用约500元,年审成本可忽略;
- 优势:可开通企业卖家账号,同时保留个人银行卡收款;
- 案例:深圳某卖家通过个体户账号半年内将跟卖毛利率从15%提升至28%。
阶段三:公司化运营
- 时机:当月利润稳定超过2万元时;
- 架构建议:注册香港公司(无外汇管制)或美国LLC公司(规避中国企业所得税);
- 数据迁移:通过亚马逊全球开店跨站点同步企业信息,保留原有店铺权重。
五、2025年跟卖合规要点
无论是否注册公司,卖家需重点关注:
- 品牌白名单:跟卖无品牌备案的商品时,需在后台提交制造商授权书;
- 价格机器人监控:使用RepricerExpress等工具保持价格不低于平台预警线;
- 库存深度控制:跟卖库存建议不超过原Listing的30%,避免触发亚马逊反跟卖算法。
是否需要注册公司从事亚马逊跟卖,本质是短期成本与长期收益的权衡。个人账号适合小规模试错,而企业化运营是规避风险、获取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随着亚马逊合规政策趋严,建议卖家在首次跟卖被警告后,立即启动公司注册流程,为业务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