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
好顺佳集团
2025-05-12 08:34:51
1058
内容摘要:中国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下的退市常态化观察(约1200字)自2019年科创板试点注册制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开启了市场化退市机制的实质性...
中国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下的退市常态化观察(约1200字)
自2019年科创板试点注册制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开启了市场化退市机制的实质性改革。2025年末,注册制改革背景下A股市场累计退市公司已达126家,其中2025年退市16家,2025年退市20家,2025年退市46家,2025年退市44家,退市数量呈现逐年攀升态势。这一数据较2014-2018年五年间仅19家公司退市的记录形成鲜明对比,"有进有出"的生态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一、退市制度改革的政策脉络 注册制改革配套的退市新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突破:财务类退市指标由单一净利润标准改为"净利润+营业收入"组合指标,增设"扣非净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的退市红线,有效识别空壳公司。交易类指标将面值退市标准由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面值调整为"连续20个交易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并新增"连续20个交易日市值低于3亿元"的量化标准。规范类退市新增信息披露、规范运作等要求,重大违法类退市标准则强化了财务造假退市力度。
二、注册制下退市公司结构分析 2025-2025年退市的126家公司中,面值退市占比达到54%,财务类退市占32%,规范类退市占10%,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占4%。这种结构特征反映出市场选择机制开始发挥作用,2025年面值退市公司中,有68%的企业在触及退市标准前已连续三年亏损,说明投资者正通过"用脚投票"加速劣质企业出清。
具体来看,财务类退市企业呈现三大特征:一是营收规模普遍低于5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超过90%;二是研发投入占比不足1%,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三是超过70%的企业存在大股东高比例质押问题。面值退市企业则普遍存在基本面恶化与流动性枯竭的恶性循环,平均日成交量在退市前三个月已萎缩至1000万元以下。
三、典型案例揭示监管逻辑 康得新(002450)作为首单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案例,因虚增利润119亿元被查处,从立案调查到终止上市仅用10个月,体现监管层对财务造假"零容忍"的态度。豫金刚石(300064)则因连续多年系统性财务造假,累计虚增资产 亿元、虚增利润 亿元,最终触发重大违法退市标准。
面值退市案例中,ST宜生(600978)在2025年成为首只"1元退市"股,该公司在触发退市前连续六年扣非净利润为负,股价从历史高点累计下跌97%。ST刚泰(600687)则因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被强制退市,退市时公司负债总额达126亿元,逾期债务占比超过80%。
四、退市机制完善的方向 当前退市制度仍存在三方面改进空间:126家退市公司中仅32%启动了先行赔付程序;目前仅5家企业进入三板市场后实现重组;再者是中介机构问责需强化,约40%的财务退市案例涉及审计机构失职。
证监会数据显示,2025年退市公司平均退市周期已压缩至 年,较改革前的 年大幅缩短。创新性的"退市风险警示+终止上市决定"双阶段流程,使得重大违法类退市从立案到退市平均用时压缩至12个月以内。交易所层面建立的"退市监管联席会议"机制,有效整合了财务、法律、行业监管资源,确保退市决定的专业性和时效性。
五、市场生态的积极变化 退市常态化带来显著的市场净化效应:ST板块总市值占比从2018年的 %下降至2025年的 %,市场资源加速向优质企业集中。更具说服力的是,2025年A股IPO融资规模与退市公司市值之比达到 :1,较2018年的18:1明显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
从国际比较看,当前A股退市率约 %,虽仍低于成熟市场2%-4%的水平,但已较改革前的 %提升两倍。随着2025年"史上最严"退市新规的实施,新增"资金占用+内控缺陷"组合退市指标,预计未来三年退市公司数量将保持年均20%的增速,资本市场"新陈代谢"机制将更趋完善。
注册制改革背景下的退市常态化进程,实质上是中国资本市场从"行政主导"向"市场决定"转型的缩影。通过构建多元退市标准体系、压缩退市周期、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这种制度性变革不仅优化了资本市场生态,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市场化的优胜劣汰机制,为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高效的资源配置平台。未来随着投资者保护机制的完善和退市后市场的建设,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竞争力将得到根本性提升。
上一篇:碑林区注册公司费用
下一篇:法务咨询公司好注册么嘛
张总监 13826528954
所有服务
您的申请我们已经收到!
专属顾问会尽快与您联系,请保持电话畅通!